水利水电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厂房、办公楼以及宿舍、食堂等附属建筑。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量巨大,且具有特殊性,一般离城市较远。当前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还要注重环境设计。
总平面设计是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而平面设计则更加具体,建筑设计师会根据水工专业人员提出的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平面设计的要求较高,不仅要考虑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要,还要结合正常建筑需要考虑到的建筑格局、建筑安全,在合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尽力美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
现代的建筑讲求风格的塑造,一般来说,造型风格设计往往通过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来展示。建筑造型风格的类别主要有欧陆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异域风格、普通风格、主题风格等。风格的塑造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体现。而且,造型风格的设计不是随心所欲,必须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完美融合的境界。
设计方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涵盖了建筑和水利水电的专业知识,更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没有一个合格的设计方案,任何工程都不能投入实施。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不同与普通的民用建筑,具有其特殊性。一个方案的设计不仅要听取投资方的建设意见,还要与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予以沟通。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设计师不够专业,自作主张,导致不符合投资方的要求,方案需要重新设计,更有甚者投资方会与设计师终止合同,这不仅损害了设计师的经济利益,更是影响了施工的正常开展。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首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投资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提出的外观和装饰方案,设计师要站在投资方的欣赏角度,尽力满足投资方提出的要求,并多次与投资方和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直到达成意见统一为止。
一个好的设计师力求做到设计方案的完美,不仅要做到满足投资方和专业标准,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达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经济、美观、实用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经常会有设计师完全投入艺术创作,而对投资方提出的预算毫不理会的现象出现。再者,还有的设计师会注重建筑的美观,而忽略了建筑的实用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经济与美观不协调的局面。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来说,它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艺术品,相对来说,它更是一件实用品,它的利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的观赏价值。所以,设计师应该从资金量出发,紧密跟进市场变化,了解材料价格和材料的质量,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比重,在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坚固程度的前提下,考虑建筑的格局和外观,实现建筑的美观性。
建筑不是独立的,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往往依山傍水,矗立在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性。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不顾周围的环境风格,标新立异,设计出来的作品虽然新颖别致,但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样的设计作品也是失败的。所以,即便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周围地广人稀,设计者也要对当地的环境考察给予重视,充分尊重自然,树立环境意识。同时设计师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殊的建筑特点,对建设的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点缀,达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目的。
当前国内外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新材料、新理念不断涌现,更是加快了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步伐。当前,国内的设计水平整体上来说没有占据优势地位,设计理念缺乏改进和创新。基于当前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情况来说,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过于陈旧,设计出来的建筑不仅质量不够高,而且也不能满足现代水利水电事业的需求。所以设计师必须要关注当前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情况,拓宽信息交流途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了解先进的材料性能。同时还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当前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为了改善施工进度,做足设计功课。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能源消耗。这种能源消耗是广义的,包括建材、电力、自然资源等等。而从建筑节能的角度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节能技术类型有各自的特点。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高效节能维护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以建筑节能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常用技术及其改进,并对不同类型的节能技术之间的集成技术进行分析,将多阶段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形成可利用当前这两大类建筑节能手段的有机统一。
用地规划阶段看似和建筑节能的设计关系不大,实际上,通过提高容积率和减少独栋建筑、通过增加建筑承载力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结合自然条件来进行建筑总平面布置时节能优化设计的重要基础。在完成对土地规划后,在建筑的总体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条件来降低建筑的能耗,合理考虑如何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强度和日照方向、年内主要的风向变化等因素。例如在冬季应尽可能的利用日照来获得室内的取暖,减少电能的使用量,同时还应避开主导风向来减少建筑的外表热损失,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将建筑结构表面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而在夏季,则主要是考虑通风和降低室内温度。利用合理的建筑门窗设计以及特定的通风结构,可有效的提高空调设备的工作效率,也能够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总体而言,在进行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和设计时,建筑的主朝向应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为室内的节能设计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
除了建筑的总体平面布置外,还应对建筑的“体形系数”进行优化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是指建筑表面积和其内部实际有效面积的比值。体形系数越大的建筑,其热散失面积也就越大,在单位时间内的能耗也就越多。因此从能耗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建筑体形系数的优化,可在建筑功能需求和节能要求之间达成有益的平衡。一般而言,如能将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以下,表明建筑具有比较理想的散热控制效果。建筑体形系数的优化方法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但实践表明对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的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建筑设计方向。
对于建筑室内结构的节能设计,中国住房和呈现建设部曾在2010年3月18日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从同年的8月1日开始实施。该设计标准作为目前最新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对建筑节能的主要控制指标做了一定的范围界定。如窗墙比、外窗遮阳、外窗和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等细节做了规定。但这些节能方面的规定都较为零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节能提出的要求,而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之间的集成和综合评估却没有涉及。在实践中,建筑节能设计往往不可能依赖一种节能技术,而是多种节能技术的组合。因此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如何综合考虑这些节能技术的配合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通常指的是的墙体、门窗、屋面这三大类结构的节能设计。上述三类结构的节能设计简述如下:(1)墙体;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中,墙体具有最大的表面积,对于建筑整体的热能吸收和散发具有最重要的影响。据估算,墙体在建筑采暖中的能耗比例占整个总能耗的30%~40%,因此墙体的保温性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之一。外墙体的保温形式在实践中的常采用内保温或外保温两种,外墙的外保温由于在建设部规范中得到推荐,因此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保温形式。采用外墙的外保温设计时一般适用于用多孔、空心材料砌筑的外墙结构,如混凝土空心砌块外墙、粘土多孔砖外墙等。外墙的保温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应特别注意满足防火要求,如采用聚氨酯外墙保温板,则应充分考虑建筑楼层高度的适用范围,并其应当选用饰面涂料来完成防水等功能要求。如采用外墙内保温形式,则在保温材料选择时尤其应当注重防火,应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不燃或难燃材料,并在保温层设置保护,实践中可采用保温砂浆抹灰、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层挂装等做法,可采用的材料有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硅酸盐保温砂浆等。(2)屋面;屋面的保温设计主要的控制指标是传热系数和热惰性系数两类。坡屋面是必须设置保温隔热层的结构。从坡屋面的结构类型和保温层设置位置来看,如果屋面的结构类型为钢混结构,则和外墙的处理类似,将保温层设于屋顶外侧;如果屋面是以轻型钢结构为主的结构,则应当将屋面的内外侧都设置相应的保温层。如果屋面为普通的平顶屋面,则可用轻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在屋顶表面铺实。(3)门窗;建筑结构的门窗因为经常打开和关闭,因此其绝热性能是比较差的。有统计数据表明,建筑的三类主要围护结构中,门窗的能耗占了围护结构能耗将近一半的比例。但门窗由于其功能相对多样(既要隔热,又要承担通风),因此门窗的节能设计是建筑的节能设计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环节。在满足通风、采光等必要的要求后,应尽量采用较小面积的门窗设计尺寸,同时提高门窗的保温和隔热的性能。提高门窗隔热和保温性能的有效方法是采用中空或双层玻璃。此外,在进行门窗设计时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细节是窗墙比的合理拟定。在满足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应使用尽量小的窗墙比。在房屋的东西走向一般不宜设置较大的窗户,参考范围为0.2~0.6,民用建筑的窗墙比一般不宜大于0.5。门窗材料这一细节上看,应尽量采用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来减少窗框部分的热量损失。从断面形式上开,应尽量采用多腔型材来增大窗框部分的热阻,并保证足够的厚度。
建筑内部的能量来源主要还是电能,但随着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引入,对于建筑节能设计引发了全新的变革。但太阳能的利用受到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较差,因此现代建筑中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还是在供热和采暖方面的利用。将太阳能和建筑节能设计想结合的设计思想在普通建筑中的体现一般为太阳能热水器等常规使用,而对于具有革新意义的绿色生态建筑中,太阳能的使用将被推广到一个非常广泛而复杂的范围内,并成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在普通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应推广到短期的储能集中供热系统和季节性的储能供热系统。这意味着将对建筑的整体布局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形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可能新增大量的附属结构,从而颠覆传统房屋的基本形态。这类前沿性的研究在欧洲一些绿色生态建筑中的得到了较多体现,为未来建筑节能设计理念的更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科]
[1]赵华,金虹.采暖建筑节能复合维护结构与保温材料经济性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11,34(2):83-86.
本文阐述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特点,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
确定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地基基础类型、建筑高度、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同时还要考虑结构的设计、技术以及经济保障等,选择最优化的结构体系。
1、结构体系方面。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型破坏;采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的房屋结构,破坏程度较轻;采用“底框结构体系的房屋,刚度柔弱的底层破坏程度十分严重;采用“填墙框架体系的房屋,当底层为敞开式框架间未砌砖墙,底层同样遭到严重破坏;
2、刚度分布方面。矩形平面布置的建筑结构,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当存在偏心时,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采用三角形、L形等不对称平面的建筑结构,同样在地震作用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3、地基方面。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高层建筑的破坏率显著增高;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建筑工程,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4、构件形式方面。在框架结构中,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分布均匀结构的质量和刚度,而且使建筑的立体和平面结构表现出一种比较规则的感觉。如果平面设计太复杂,就会出现不均匀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扭转现象,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也因此加重。另一个抗震效果的因素产生影响的原因就是结构的整体布置,房屋呈现出的不规则,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扭转。
1、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要确保建筑物各部分能维持整体性协调,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选择适合的建筑结构体系,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让所设计的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同时满足这两大条件:第一稳定;第二合适。对于一个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而言启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变形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有效抵抗冲击力的要求。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刚度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荷载起到一定的承受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变形的出现此外在发生地震时才有可能对巨大的地震力起到有效缓冲作用而达到有效避免局部受损的良好效果。因此在选择建筑工程物结构体系时,既要注意建筑物传力途径的明确性,同时又要注意受力计算的明确性尽可能在建筑结构体系中不使用转换层这样在发生地震时可以有效避免建筑工程物倾斜或局部受损等现象的出现。
2、建筑形体及构件布置的规则性。平而不规则的主要类型有: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具体可以体现到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如扭转不规则,体现在:位移比不宜大于1.2且不应大于1.5,周期比对于A级高度建筑不应大于0.90竖向刚度不规则的主要类型有:侧向刚度不规则、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等,如侧向刚度不规则就要求本层的侧向刚度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及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等。如设计结果不满足,设计人员应对模型重新进行分析,调整梁柱布置及截而,尽量做到使结构规则。如确实满足不了,则应对薄弱部位进行重点加强。如平而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规范要求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3、选择高质量的建筑结构材料。实践表明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除了会受到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防线及建筑施工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多数情况下还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产生极大地影响。通常,建筑材料强度、建筑材料刚度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来自建筑材料连续性及建筑材料均衡性的影响。所以在选取建筑结构材料过程中,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延伸性和刚度进行仔细、认真考查,并且同时最大限度与建筑结构体系相符合建筑施工材料能得到确保。此外对于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池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便能最充分的发挥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从而达到建筑工程物的整体性能与单个性能的最佳配合。
4、混凝土建筑构造上必须保证延性。经历过一些地震灾害的影响之后,钢筋混凝土建筑想要有效保证其建筑抗震能力,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环境中有足够承载能力!由于地震的影响,建筑物结构就会进入塑形阶段,非常容易产生变形!针对上述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抗震,处于地震多发带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一定要按照延性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首先保证建筑物薄弱区域的承受能力以及强度方面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强度!另外,增加建筑结构的延展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将地震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提高抗震设计等级。近几年一些地震灾害频频出现,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以地震灾害分析50年为一个分析周期,而小震的重现世间为50年,小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62%;中型地震的重现世间为475年,中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10%;大型地震的重现世间为2000年,大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2%。因此,一些建筑结构设计专家指出,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应该及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严格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稳定性。
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属于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灾害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合适与否,在概念设计中可以清晰地表达。而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在工程结构设计的开始阶段正确掌握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等主要方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建筑工程结构中抗震较薄弱的环节。
[1]陈军.关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4,18
人防工程是我国建筑和防空法明确规定的,对于高层建筑或基础深度超过一定限度的建筑工程设计要求,而为了顺应国家政策,人防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人防设计成为整个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建筑本身来确定相应的人防工程等级,并根据相应等级来设计人防工程。
当代建筑中的人防工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在战时人防工程能够为专业队人员和一、二等人员提供掩蔽,为军队实施医疗救护提供场所,为战争用车和物资提供存储场所;二是在平时经济生活中,人防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等,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而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主要是根据其在战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来确定的,相关防控工程规定,作为人员掩蔽场所的人防工程,其抗力级别应该在5级以上。因而设计人员在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前,应该首先确定该人防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尤其是对于作为战时车库、物资库以及二等人员掩蔽部的人防工程更应该注意抗力级别的设计和确定。但目前有些建筑工程为了节省投资成本,而将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通通降到6级,这样就使得一些人防工程在遭遇空袭时由于抗力级别不足而导致人员伤亡或装备损失。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正确执行相关人防防护标准,这是保证人防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
人防工程在战时作用中的重要一点是防航弹,而对航弹的防护主要是将人防工程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这样在航弹击中人防工程时,由于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存在就能使弹片对人防工程的伤害大大减小,因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就成为人防设计中的重要一点。新实施的人防战技规定对于指挥工程和坑、地道工程可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对于掘开式人防工程,当层数为2层及以上,防核武器、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为5级及以下时,地下2层及以下各层可不进行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划分。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单元划分时要根据建筑地下室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以免对地下室日常使用功能造成影响。
人防工程说到底是为作战时准备的防护掩蔽场所,因而其内部结构功能要满足战时需要,尤其是出入口的设计。人防工程战时出入口的数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出入口的通道和门洞尺寸应按战时、平时的用途以及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尺寸综合确定,并满足设计规范中对最小尺寸的要求。对于人员掩蔽工程,防护单元的战时出入口门洞净宽之和(不含防护单元之间连通口、垂直式出入口)还应按掩蔽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3m计算确定,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同时战时出入口的口部位置还应该设置相应的防护密闭设施,包括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密闭门以及门框墙等,对于有防化要求的人防工程还应设置防毒通道、密闭通道、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滤毒室等,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在进行人防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室一般分为战时地下室和平时地下室两种,地下室在进行设计时要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首先根据功能、抗力级别、有无防化要求及需建的人防面积确定结构体系,并划分防护区与非防护区、染毒区与清洁区,然后划分防护单元,并在防护单元中再进行抗爆单元划分。每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备和内部设施应自成系统,相邻的防护单元之间的隔墙应为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墙,厚度应通过结构计算确定。为了保证相邻防护单元之间的相通可在隔墙的两侧各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两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防护单元内相邻的防爆单元之间应设置抗爆隔墙,抗爆隔墙采用钢筋混凝土隔墙时厚度不用小于200mm,采用混凝土隔墙时厚度不应小于250mm,采用钢板隔墙时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抗爆隔墙上设置连通口时,应在门洞任一侧设置抗爆挡墙,抗爆挡墙材料和厚度应与抗爆隔墙相同。另外,在清洁区和染毒区之间应该用整体浇筑的密闭隔墙进行隔离,并在染毒区一侧的墙面上用水泥砂浆进行抹光。
普通人防:有人长期停留的房间净高≥2.4m,梁、管底净高≥2.0m;主干道2、次干道净高≥2.6m,连接通道净高≥2.4m,拱脚净高≥1.6m
当防护单元建筑面积大于1000m2时,应设置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不含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和垂直式出入口),其中至少有一个为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各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并设置成不同朝向。当防护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 2,可设置一个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及一个通向相邻防护单元的连通口。对于指挥工程应设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其出入口通道净宽不应小于2.0m,净高不应小于2.6m。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以外,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时,口部应有防倒塌堵塞的措施。
对于人员掩蔽工程出入口都设置密闭通道和防毒通道,其中防毒通道是人防工程在战时的主要出入口,能够直通室外地面,因而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密闭门和防护密闭门各设置一道,并且在通道一侧设置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并将洗消间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到密闭门外通道的污水集中坑中,这样就能避免洗消间污水污染人防工程内部。同时在防毒通道内部设置相应的通风换气设备,保证防毒通道的通风良好。在防护密闭门外侧装设呼叫按钮,以起到防爆警报作用。对于密闭通道也分别设置一道密闭门和一道防护密闭门,并且在每个防护单元中设置独立的进风机房和滤毒室。进风机房与滤毒室相邻,与室内清洁区相通。进风机房设置在清洁区,滤毒室设置在染毒区,滤毒室与密闭通道之间设置一道密闭门,这样能够防止滤毒室中的毒气流入到人防地下室中。另外,在对人防工程口部进行设计时,还应该在排风口和进风口处设置扩散室和防爆波活门等装置,以消除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同时在防毒通道、洗消间、滤毒室以及密闭通道等处装设防爆波地漏,防爆波地漏与普通地漏不同,它具有防爆破波的作用,在开启状态时能够将人防工程中的污水从地漏中排放到排水管道中,而在地漏关闭时,则能够隔绝人防工程,使人防工程处于密闭状态,同时还能够分散爆破带来的冲击波。
指挥工程、一等和二等医疗救护工程、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各类人防工程均应设柴油发电机房,机房应远离指挥、通信、人员休息用房。机房及配套的储油间、水泵间、风机房等应独立划分防火分区。固定电站还设有变配电控制室,机房与控制室之间设置密闭隔墙、密闭观察窗和防毒通道,防毒通道内设置简易洗消设施、水池或水盆,并应设地漏。密闭观察窗除应满足密闭要求外,还应达到甲级防火窗的性能要求。
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平战功能的转换,设计师在设计人防地下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下室平时功能和战时功能的双重性质,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设计措施来完成平战转换。但也要注意,对于指挥工程不得进行平战功能转换;对于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下列部位也不允许平战功能转换:战时使用的出入口、通风口、排烟口的防护设施,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浇筑的结构或构件,防爆波地漏,防爆波清扫口,给水引入管和排水出户管。在平战功能转换中,对于专供平时使用的出入口可以采取临战封堵的方法。战时封堵的孔洞、密闭隔墙、抗爆隔墙等周边结构混凝土均应预埋钢板。为战时而设置的房间和设施(干厕、水箱、抗爆隔墙、给水点等)均在设计中预留位置,并在临战时完成。
人防工程在当代建筑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人防不仅具有战时防空功能,而且还具有经济和生活功能,在当代建筑中发挥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战备效益等多方面效益。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人防设计时一定要遵守相关防空规定,按照相应的防空等级来设计人防工程,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保证人防工程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来。
[1] 顾渭建,冯丽,王静.人防工程结构设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下)[J].中国人民防空,2012(12).
[2] 涂莉.结合实例探讨人防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3] 徐敏,武成杰,朱明辉.人防工程中简易洗消间的设计[J].防护工程,2013(03).
人防工程在战时作用中的重要一点是防航弹,而对航弹的防护主要是将人防工程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这样在航弹击中人防工程时,由于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存在就能使弹片对人防工程的伤害大大减小,因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就成为人防设计中的重要一点。新实施的人防战技规定对于指挥工程和坑、地道工程可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对于掘开式人防工程,当层数为2层及以上,防核武器、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为5级及以下时,地下2层及以下各层可不进行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划分。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单元划分时要根据建筑地下室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以免对地下室日常使用功能造成影响。
人防工程说到底是为作战时准备的防护掩蔽场所,因而其内部结构功能要满足战时需要,尤其是出入口的设计。人防工程战时出入口的数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出入口的通道和门洞尺寸应按战时、平时的用途以及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尺寸综合确定,并满足设计规范中对最小尺寸的要求。对于人员掩蔽工程,防护单元的战时出入口门洞净宽之和(不含防护单元之间连通口、垂直式出入口)还应按掩蔽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3m计算确定,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同时战时出入口的口部位置还应该设置相应的防护密闭设施,包括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密闭门以及门框墙等,对于有防化要求的人防工程还应设置防毒通道、密闭通道、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滤毒室等,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在进行人防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室一般分为战时地下室和平时地下室两种,地下室在进行设计时要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首先根据功能、抗力级别、有无防化要求及需建的人防面积确定结构体系,并划分防护区与非防护区、染毒区与清洁区,然后划分防护单元,并在防护单元中再进行抗爆单元划分。每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备和内部设施应自成系统,相邻的防护单元之间的隔墙应为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墙,厚度应通过结构计算确定。为了保证相邻防护单元之间的相通可在隔墙的两侧各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两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防护单元内相邻的防爆单元之间应设置抗爆隔墙,抗爆隔墙采用钢筋混凝土隔墙时厚度不用小于200mm,采用混凝土隔墙时厚度不应小于250mm,采用钢板隔墙时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抗爆隔墙上设置连通口时,应在门洞任一侧设置抗爆挡墙,抗爆挡墙材料和厚度应与抗爆隔墙相同。另外,在清洁区和染毒区之间应该用整体浇筑的密闭隔墙进行隔离,并在染毒区一侧的墙面上用水泥砂浆进行抹光。人防工程的室内净高应满足战时和平时的使用要求,并满足以下要求:指挥工程:房间净高≥2.8m,内通道净高≥2.4m。普通人防:有人长期停留的房间净高≥2.4m,梁、管底净高≥2.0m;主干道2、次干道净高≥2.6m,连接通道净高≥2.4m,拱脚净高≥1.6m车辆掩蔽部:梁、管底净高≥2.2m,并大于车高0.2m。
当防护单元建筑面积大于1000m2时,应设置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不含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和垂直式出入口),其中至少有一个为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各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并设置成不同朝向。当防护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可设置一个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及一个通向相邻防护单元的连通口。对于指挥工程应设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其出入口通道净宽不应小于2.0m,净高不应小于2.6m。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以外,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时,口部应有防倒塌堵塞的措施。对于人员掩蔽工程出入口都设置密闭通道和防毒通道,其中防毒通道是人防工程在战时的主要出入口,能够直通室外地面,因而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密闭门和防护密闭门各设置一道,并且在通道一侧设置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并将洗消间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到密闭门外通道的污水集中坑中,这样就能避免洗消间污水污染人防工程内部。同时在防毒通道内部设置相应的通风换气设备,保证防毒通道的通风良好。在防护密闭门外侧装设呼叫按钮,以起到防爆警报作用。对于密闭通道也分别设置一道密闭门和一道防护密闭门,并且在每个防护单元中设置独立的进风机房和滤毒室。进风机房与滤毒室相邻,与室内清洁区相通。进风机房设置在清洁区,滤毒室设置在染毒区,滤毒室与密闭通道之间设置一道密闭门,这样能够防止滤毒室中的毒气流入到人防地下室中。另外,在对人防工程口部进行设计时,还应该在排风口和进风口处设置扩散室和防爆波活门等装置,以消除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同时在防毒通道、洗消间、滤毒室以及密闭通道等处装设防爆波地漏,防爆波地漏与普通地漏不同,它具有防爆破波的作用,在开启状态时能够将人防工程中的污水从地漏中排放到排水管道中,而在地漏关闭时,则能够隔绝人防工程,使人防工程处于密闭状态,同时还能够分散爆破带来的冲击波。
指挥工程、一等和二等医疗救护工程、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各类人防工程均应设柴油发电机房,机房应远离指挥、通信、人员休息用房。机房及配套的储油间、水泵间、风机房等应独立划分防火分区。固定电站还设有变配电控制室,机房与控制室之间设置密闭隔墙、密闭观察窗和防毒通道,防毒通道内设置简易洗消设施、水池或水盆,并应设地漏。密闭观察窗除应满足密闭要求外,还应达到甲级防火窗的性能要求。
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平战功能的转换,设计师在设计人防地下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下室平时功能和战时功能的双重性质,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设计措施来完成平战转换。但也要注意,对于指挥工程不得进行平战功能转换;对于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下列部位也不允许平战功能转换:战时使用的出入口、通风口、排烟口的防护设施,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浇筑的结构或构件,防爆波地漏,防爆波清扫口,给水引入管和排水出户管。在平战功能转换中,对于专供平时使用的出入口可以采取临战封堵的方法。战时封堵的孔洞、密闭隔墙、抗爆隔墙等周边结构混凝土均应预埋钢板。为战时而设置的房间和设施(干厕、水箱、抗爆隔墙、给水点等)均在设计中预留位置,并在临战时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迎来一个又一个机遇期。同时各建筑项目的规模也较之前变得越来越大,由此对工程安全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这一庞大复杂的作业过程中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安全事故现象的发生。因此,做好土建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提高结构安全性对于土建工程建筑的施工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主要指的是避免外界因素对建筑的损伤程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土木建筑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土木建筑结构的相关设计标准以及施工流程的选择层面上;其二是建筑物的维修与保养层面。衡量一座建筑物设计结构好坏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与实际需求相吻合。随着时展的潮流不断涌进,传统的土木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所需,因此对设计标准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要与时俱进,大胆革新。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改进设计标准时安全性能仍是一项核心内容,不容忽视。
在进行建筑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设计中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重视:(1)对结构所受到的荷载情况进行准确衡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要明确负荷载力中的分项吸水与建筑施工材料强度分项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所谓荷载分项主要指的是对工程建筑结构中构件所受到的荷载力大小进行计算,继而与实际构件所能承受的重量进行比较,若小于该承受值则在设计时应想方设法增加荷载力。建筑材料强度系数是衡量工程建筑结构中构件承受力的最为有效的标准。在工程量中所使用的数值大都表现在土建工程结构构件的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安全系数,倘若满足该条件则在安全范围内,若不相符合则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使其满足相关要求。
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构件需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工程结构中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某种对建筑物造成一定损害的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土建工程结构中出现可能性非常低的因素所致的。我们都知道在土建工程结构中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借助各部分结构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当遇到地震、爆炸等对建筑物产生极大危害的现象发生时,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就会发挥出来,它可避免建筑物的损害,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据调查,还存在很多地区地震对建筑物以及人身财产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这种现象与当地房屋建筑整体结构缺乏稳定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也充分说明房屋整体结构稳定性在抵抗外界干扰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设计标准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不管是在技术设计层面上亦或是标准制度上都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设计标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很多地区已逐渐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与引导省市地方性编制进一步规范相关标准要求,尤其是对于土建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能上更应加大政策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标准要求。目前虽然各地区对于土建工程方面都已制定了相关要求,但存在不足的是其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些岩土性工程方面情况更为严重。针对工程技术性标准的要求愈发严格,相关部门也充分意识到现有的制度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工程安全性设置标准较低;二是政府对其过多的干涉。因此相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标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在改进时要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进行切实可行的调整,不断增强技术性标准实质,积极鼓励与支持地方性标准的编制与企业标准的编制。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为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材料,然而很多施工人员往往对此并不重视,在选择混凝土时其质量不能进行严格把关,往往只注重混凝土的强度指标而对其他影响因素则不加重视,使得有些厂家有机可趁,在对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对水泥强度的要求与标准要求不匹配或者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明显降低。还存在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为了赶工程进度,任意缩短工期,这种行为都是极其不可取的。我们都知道要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做好后期的保养工作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做好工程的耐久性审查工作,严禁将不合格的混凝土用于施工建设中,以免对人员或者建筑造成一定的损伤。
在土建工程施工中保证建筑安全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因素在于对安全性检测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在房屋建筑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比如房屋出现渗漏现象、裂缝或是变形等情况,当出现问题时作为施工人员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对突发事件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后继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常常会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像检测设施准确不齐全等,对安全性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相关部门在施工开始初期就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在施工中可能要使用到的设备以及材料等准备齐全,如遇特殊情况发生时应做好全面的分析与诊断,确定问题出处后继而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案加以处理,将损失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事件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后继而开展合理有效的施工,在施工中一定要将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土建工程施工单位要对现有的制定标准进行调整与改进,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行业,促进土建工程行业持久、健康发展。
[1]盛春雷,张新忠.浅谈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264-267.:
建筑工程中,通信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也进一步朝着综合化、复杂化、高技术方向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技术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工程质量不高、智能化系统开通率也低下。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和科学配置,没有将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独立的单元来考虑,也忽略了系统各个环节的衔接问题;二是设计上,设计力量薄弱,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整体的综合设计。由此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研究。
一是智能化要素,主要有结构:也就是建筑结构特点,它包括建筑本身的设计特点和建筑的应用功能,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来体现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和便捷;系统:主要是围绕各建筑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和配置;服务:主要体现在对各类用户的人性化服务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需要为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提供基本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平台。
二是智能化系统的目标,主要有安全:必须要建立一个可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响应的现代安全防范体系,并且要重视安防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综合联动效果;高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设备管理效率、有效降低建筑物运行能耗、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优化设备运行等几个方面;便捷:实现智能建筑内各类网络及通讯线路资源的共享,使使用者操作便捷,提高整体通信的快速性,是智能建筑便捷性的基本需求。此外还包括节能、环保、健康等内容。
(1)弱电综合管路系统。需要结合相关的建筑规范,综合考虑周边的环境、气候等参数,对楼内线槽、桥架采用的材料的材质和规格提出具体选型建议。一般要求竖井内根据系统分类,为网络系统、自控系统、监控系统等安装3~4组线槽;楼层水平线路安装两组到三组线槽;楼层内到信息点的配管,如果是预留预埋的,可以使用PVC线管,吊项内的配管采用扣压式金属穿线管;部分明配管一般使用热镀锌钢管[1]。
(2)布线系统设计。智能建筑的布线系统设计不应仅局限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通信系统两方面使用的综合布线系统,在设计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尤其是要与前述的弱电线路系统综合设计相结合。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网络系统以及和其他系统的布线各自从物理上分开,因此,从使用上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建筑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布线、电话通信系统的布线和其他弱电系统的布线)防雷接地系统设计。综合防雷接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大楼的防雷与接触、智能化系统机房接地以及室外设备、线路防雷接地。这三个层面都需将接地地点、结构、做法在图纸和表格中表示清楚,以便在土建施工时可以预埋,包括网络机房、消防和安防值班室、卫星接收系统、室外设备、进楼管道线缆的防雷接地点和接地网。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部协调,主要是与主设计院其他各个专业的协调,需要确认的内容有是否在被控的风机、水泵二次回路中设手动自动转换开关,实现楼宇控制对有关机电设备的监控;对房间的最终分布及房间功能,弱电机房的荷载要求等。
二是对内部协调,主要是与其他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消防系统消防泵、排烟风机的与楼控系统监视的硬接口;对智能变配电系统接口,对智能照明系统的接口等[2]。
我国某高层建筑位于高新园区,临近海滨,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负一楼主要功能为停车场、冷冻机房、高低压配电间;地上1~21层主要功能为商务中心、多功能厅、餐厅、网络机房、办公室等。该建筑实现了弱电系统接地防雷、安防电子地图、电子大屏幕、停车场管理、办公室自动化等多项智能化功能的系统集成。
(1)先进性和实用性。系统设计应最大限度满足建筑功能需要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并且实现容易,操作方便。此外智能化系统不是各子系统的堆砌,而要在保证各子系统先进性的前提下,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创造舒适、安全、现代化的智能建筑,因此要优选系统和设备,提高整个系统配置的性能价格比。
(2)灵活性。建筑智能系统设计需要综合利用各子系统的高新技术来实现整体建筑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协调各系统信息互联性、整体性和集成性,真正实现建筑功能自动化。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用户的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筑设计施工需要做出合理的扩充余地,以灵活开放的结构,便于用户在没有任何技术垄断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动与扩充。
(3)经济性与实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的基础,它要求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性能价格比在各类系统和条件下的最优。如:系统本身的价格、系统运行后效益预算的可能收益、后期运行模式和维护的成本等。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应是以长期经营需求为主,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选择实用和先进性的系统,降低管理成本,增强工作效率,才能保障创造最佳的居住生活环境[3]。
(4)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系统选用的设备应是安全的、成熟的、可靠地。为了满足建筑居住、其他多种经营业态的需求,设备的性能也应具有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特点,并且要操作简单、扩展灵活,能够处理紧急险情,整合提高现代化管理。
(1)通信网络系统。针对智能建筑对网络和通信要求高的特点,本工程设计施工的思想为:在建立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主要着重于语音通信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无线对讲系统、手机信号增强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信息与视频显示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管理模式的建立,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与通信的特点和技术,并通过各个系统间的配合,提高建筑的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系统的应用效果。
如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包括了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楼层管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管理间子系统5个子系统。水平系统数据采用六类线缆,语音有采用超五类线缆;垂直主干采用千兆光纤和五类语音主干电缆;综合布线系统中心机房设置在设备层的电话机房和网络机房。
(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针对建筑对环境舒适性、方便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本项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在建立楼宇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主要着重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客房智能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管理模式的建立,充分利用各种控制技术,并通过各个系统间的配合,提高建筑的温度、湿度、照度等因素的控制应用效果。
如建筑设备自控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内冷水机组系统、热水锅炉或热交换器系统、空调系统、通风机电设备、给排水系统、高低压配电系统以及排风系统等机电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管理,以求做到使设备运行安全、可靠、节省能源、节约人力、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3)停车场管理。该建筑的地下停车场为收费停车场。停车场采用计算机管理。当住户入住建筑时,可以向物业管理部门购买或租用停车位,并办理相关手续。当车主驾车进出时,需使用经过注册登记的TM卡,经识别器确认后,挡车杆自动开启,允许车辆进出停车场。在停车场计算机管理终端上可以方便地调出您的注册登记车辆照片,防止车辆被盗。当用户的租用车位需续交费用时,将在车辆进出时被提醒。
(4)相关设备的安装。一是线槽的安装,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无毛刺,各种附件齐全;线槽接口应平整,接缝处紧密平直,槽盖装上后应平整、出线口的位置准确;线槽的所有非导电部份的铁件均应相互连接和跨接,使之成为一连续导体,并做好整体接地[4]。
二是其它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便于安装和施工;每平方米表面凹凸度应小于1mm;机内接插件和设备接触可靠;控制台内配线设备,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机柜应设接地端子,并良好连接,接入建筑接地端排。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飞速发展,同时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建筑企业必须要深入研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做好设计施工的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王建文.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影响和对策[J].广东科技,2014(04).
[2]卢庆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主要问题[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07).
[3]丁进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16).
建筑电气工程要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激烈,我国加入WTO后,各项产业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要求我们的科学技术,各项产业和社会生活,都要更快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大的银行、企业、事业对生产、办公和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向。建筑工程建成后,使用年限相对较长,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建筑在此期间,对建筑的内外装饰,可以多次进行重新维修,或重新装饰和进行改造。但对建筑的电气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内部的电气工程立体结构,是难于重新维修和进行改装,改造的。
因为这涉及到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破坏、改造和重建、难度大,费用高,对建筑物使用年限和安全系数都有损坏及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在设计和施工前,有长远的考虑和发展的目光,打破传统和常规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思想,有适应客观发展,面向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建设的新思想。建筑工程随着使用要求,如办公、生产、生活、娱乐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及生态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各类的以电能为源动力的设施、设备、仪器、用具越来越多,丰富多彩。加之我国电力生产和电能资源不断丰富,电量消耗不断增加,这对建筑的电气工程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向,都有新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施工思想。
以下是本人在电气工程设计中的一些见解:1、强电系统网络设计;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3、避雷系统的安装技术
1、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系统:照明线路、动力线路;各种实用与生活辅助用电线路,各种实验用电插座线路,消防系统中的照明、动力、控制线路。还要增加办公、生产、生活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生态化发展要求的用电弦线路。预期内及预期外,可能增加的电气网络系统线路。空调设备、饮食电气、厨具及取暖用电气能源等等,在强电系统设计时,一次性都需纳入设计之中,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以往在线路要求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
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系统线路外。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闭路电视射、放系统线路,多媒休系统线路,以及电化教育系统、直流子母钟系统线路等等。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要有所预见,有所考虑,有些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其中包括:一是防雷接地装置线路,现代建筑工程,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还有些特殊要求,引线均压环及闭合接地装置等,就属其特殊要求,而这些都有竖向敷设线路。二是屏蔽保护接地线路。在一些建筑物中,一些特殊的房间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这些接地引下线路,要求通过建筑物的某部分,直到地面为止。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具有这些要求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都要安排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都必须设计得科学、合理、排列顺序规范,各种线路管位位置配置方便得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配置,不仅要研究空间配置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间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对其可能产生的物理现象的后果,要有科学的分析,精确的计算和相应的措施。
3、避雷系统的安装技术避雷系统的技术原理通过导电与受电端向空中放电,与雷雨云中的电荷进行中和,从而减弱雷雨云电场强度,达到防雷的目的。若受电端果是直击雷,那么避雷针则可把雷电流引入大地,起到保护作用。避雷系统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通常采用镀锌圆钢或者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者柱内进行敷设。对于引下线出现的技术问题研究,应加强监督,严格现场管理。
电气工程中设备调试与试运行技术电气调试工作,是指利用相关技术,在电气设备安装工作结束后,依据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规程以及制造厂家的技术要求,对各个设备进行逐步的调整试验,从而得出安装质量与设备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是否能够投入正常运行的结论。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是以施工图纸,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劳动组织、工程洽商、设计变更、施工合同文件等为基础编制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先进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尽量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
施工阶段是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阶段,施工阶段的投资占工程建设投资的65%以上,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每分项工程或专项工程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组织措施,包括:保证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保证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保证进度的技术组织措施,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组织措施、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等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实现减少利润损失,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有坚持科学的施工程序和合理的施工顺序,明确分部(分项)工程或专项工程施工方法,对主要分项工程明确施工工艺要求;对易发生质量通病、危险性较大、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等做出重点技术和管理措施。另外,根据建筑产品的地区性、工程施工场地状况、地理环境、水文、地质、气候、及所处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等,科学配备资源,合理布置现场,实现均衡施工,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确定出合理的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的优化。技术措施是以经济措施作保障的,要做出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人员还必须借助于工程概预算知识,熟悉定额涵盖的内容。对工程的每一部位都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准确的基础资料,确定科学的成本分析方法,制定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选用较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控制施工造价的目的。如在施工布置、设计合理而施工方案不同的情况下,除方案本身的优劣外,工程造价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优选。施工方案中应将定额中不包括而在生产实际中必然发生的经济问题反映在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中。
工程造价管理是与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等同时进行的,是针对整体施工目标系统所实施的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要协调好与进度、质量、安全和环境等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成本节约。工程造价的节约是在保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工期合理、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文明施工无污染。只有在合理的质量、工期、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下,才能保证造价合理;要保证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工程质量、安全和环境的统一,就必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工程地点气象状况,工程水文地质状况,工程施工区域地上,地下管线及相邻的地上、地下建筑物情况,当地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能力状况,当地供电、供水、供热和通信能力状况等,合理确定施工流向、施工顺序、施工段划分、施工方法、施工周转材料和施工机具、各施工段的劳动力、工期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环境保护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季节性施工措施等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各个环节,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要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使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工期、质量、环境、工艺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要为降低工程造价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达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生产力,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技术人员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预先设计的一套运作程序和实施方法。要达到控制工程造价,首先选择优良的施工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其中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利用工程特点,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采用先进适用的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等是形成新的、更完善的方案主要手段,必然会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提高工效,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转变单纯为施工组织技术服务的观念,将技术服务从经济的观念贯穿于编制过程的始终。由于参加编制施工组织的技术人员要对整个工程各个分部、分项、重点、关键和难点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全面分析,合理确定措施耗量的摊销,以求施工组织设计的准确性、经济性、实用性和全面性。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由企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技术、生产、经济、财务、等分管负责人同时参加方案的编制,调动广大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编制出一个既符合技术,又符合经济规律和效益要求,并有利于合同管理的综合技术经济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应在工程开工前完成编制和审批。经过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组织工程施工活动的重要技术经济文件,应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交底。要着重作施工规划交底;规模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专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应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和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应实行动态管理,实施中因工程条件或其他相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要随时进行调整,及时补充完善,使其自始至终真正起到指导工程施工的作用。
要编制合理的工程造价,必须提高造价人员的素质,使其既懂技术、懂政策、又精通预算商务且懂法律的专长和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时,除应符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把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确定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的的优化,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建筑结构的性能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这项技术的相关处理方法并没有体现在设计图纸上,特别是现在实行的设计和规范对后浇带的具体做法都各有要求,如果施工单位不能领悟设计意图,就很难把握施工的技术要点,就很难处理一些关键环节发生的问题,因此要使这一技术发挥出真正的意义,所以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建筑施工中经常会使用到混凝土后浇带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温度以及不均匀收缩会引起现浇钢筋混凝结构发生裂缝,如不对这些危害很大的裂缝加以预防,整个工程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设计规定的内容严格执行,在地板、墙体以及梁板之间设置一个施工缝,将混凝土结构分成几个部分,在内部构件发生完全收缩后,再进行施工缝的混凝土浇捣,以这种形式将单独的结构连成一体。通常低温天气是最佳的施工时间,同时也可以确保施工效果。还要注意将含有铝粉的混凝土添加到水泥中会提高水泥的强度,而且必须杜绝不同混凝土之间因出现裂缝而削弱其结构强度。
普遍使用的后浇带分为三种类型:沉降后浇带,这种方法旨在解决沉降差现象;温度后浇带,这种方法主要解决因温度发生的拉裂问题;伸缩后浇带,此法用于解决一些大面积建筑的同时受温度影响以及砼收缩产生裂缝的后浇带施工中。
在进行设计后浇带技术时,必须以严格遵守设计原则,保障其实际的作用效果。在前期,应做到结构细化,量化,以减少温度和收缩力对混凝土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为前提,确保实际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后期施工中,进行浇筑时,必须对温差和收缩应力进行再次计算后再进行结果叠加,使其低于后浇带混凝土抗拉应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有效的避免裂缝发生,又可以避免永久伸缩缝的设置,保障了工程的整体性。在设置后浇带施工时,要以实际工程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后浇带的作用效果,避开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使内应力分布均匀,通常状况下,后浇带的宽度应控制在0.8——1米之间。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分为平直、T字、V型等。在选择后浇带处的钢筋材料时,最好选择搭接接头火势直通加弯的形式,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因温度对其影响过大而发生胀缩、干缩等质量问题。针对沉降后浇带方面考虑,都会将焊接位置预留出来,结构沉降稳定之后,对其内部钢筋材料进行焊接。挑选一些受力小、不易变形的位置进行后浇带的设置,与此同时还要避开积水多的地方,必要时可以通过添加防水剂来提高后浇带的防水能力,杜绝渗水漏水情况的发生。在混凝土结构趋于稳定后,一般情况下在两边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两个月进行浇筑工作。
由于后浇带施工的工程量小,耗材少,施工简单,因此往往很多施工企业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难以保障后浇带的结构质量。因此要求施工在开工前务必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混凝土搅拌设备、运输设备以及振捣设备等等,这些设备在后浇带技术的运行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其齐全性,安全性;在进行浇筑之前,应清除后浇带接缝中的堵头板、杂物、垃圾及铁丝网等杂物清理干净,之后用水清洁湿润其表面,以避免杂物对后浇带结构的影响,确保建筑的整体性,避免渗水漏水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在实际施工中,要将混凝土材料的试配工作做好,所有计量要确保准确性。在搅拌混凝土材料时,其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上,从而保障材料能够搅拌均匀。在结束搅拌后,为了降低混合料坍落度受损,以及水分的缺失,必须在一小时之内参加工程施工。在浇筑过程中,振捣工作一定要到位,保证材料分布均匀,从而确保结构的密实度。
由于建筑高度和长度的不同,在设置后浇带道数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在施工便利的位置,避开竖向结构的构件。其具体要求有: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具体的后浇带形式,凹形、凸形、平直以及阶梯式。其次、满足收缩的应力以及温差后,使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后浇带结构的间距以及位置。一般后浇带的间距为20—30米,宽度在0.8—1米之间。第三、确保后浇带的梁和板之间保持连贯不能断开状态。如出现梁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则可以先把受力的钢筋断开,在补齐混泥土结构后进行焊接;如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小,便可一次性进行钢筋配足,确保后续施工的进行。第四、进行基础垫层施工时,要先将基础垫层降低50—100厘米,主要目的在于清除积水垃圾以及对施工裂缝进行处理。第五、尽量保持板结构为斜缝。
在基础梁及板的后浇带施工阶段,一般采用压型钢板为侧模木方为支撑。具体施工技术要点有:首先、将基础梁、底板中的钢筋网片实施固定,在利用模板、密致材料进行充实填满,以避免砂浆流入其中。同时,为了确保基础梁及底板的防水功能,最好将底板下垫层加厚40厘米,并铺设橡胶止水带及防水卷材。并将止水带设置为20厘米宽,伸入内部结构10厘米。其次、在完成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威廉希尔williamhill,要及时进行清理,并于后浇带的两侧砌筑皮砖,同时要注意的是必须使用在皮砖上方覆盖多层板。再使用防水砂浆将其空隙堵严,避免水及杂物被带入到其中。最后、当后浇带两侧的压力值达到1.2MPa时,就可以拆除压型钢板。在进行浇筑前,需要先将杂物清除干净,并采用高压水柱进行检验。
综合以上叙述,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施工项目的日趋增多,因此,后浇带技术也被广泛的推广起来,其不仅解决了主楼高层与地层裙楼之间的连接问题,而且对于楼群之间的沉降差异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以及因钢筋混凝土收缩或变形引起的质量问题等等,利用后浇收缩带或者后浇温度带可以将工程质量提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工程施工步骤的实施,由此可见,后浇带施工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彻底从根本上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相关施工企业务必要对前人的经验进行高度总结,且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制定各种有效的施工方法,进而将后浇带施工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
[1]栗四海,李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357.
[2]曾照.论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271.
[3]盛利.论建筑工程后浇带结构设计与施工[J].民营科技,2012,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