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个由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规划师组成的集体,同心协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公司Skidmore,Owings& Merrill(SOM)设计了世界上一些在技术和环保方面最先进的建筑以及重要公共空间。我们的方法是高度协作,我们拥有一支国际化的跨学科团队。通过分布在世界冬地的创意工作室网络,我们能够将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本地。
我们认为,设计不只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它更是一门实现人们的愿望.改变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方式的艺术。最好的结果来自于各学科的平衡规划、室内设计、工程和建筑。从动态的初步设计阶段,到亲眼见证最终成果感动用户时的自豪,这一全面的设计方法意味着彼此之间的无缝协调。
当前世界日渐加剧的环境和社会挑战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工程解决方案。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多方位协作原则是我们公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我们能够更明确目标,并高效地利用资源。探索什么是可能的,化不可能为可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运用创新技术,设计适应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建筑及环境,并共同开创未来。自1936年创建以来,SOM已经获得了超过2000多个国际设计大奖,也是唯一一家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杰出建筑设计事务所奖的设计事务所。
Q1:SOM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建筑事务所,您能否简单回顾一下SOM在此期间的成长和转变?放眼未来,SOM又是如何规划未来十年在中国的发展?
傅萱:作为一家国际性的、有着多专业设计服务的建筑设计事务所,SOM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在中国与当地政府、开发商及其他顾问公司精诚合作,将跨专业综合设计方法运用到各种规模的项目设计中,在契合国家制定总体发展目标的同时,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的经济腾飞和主要中心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热潮,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是最早一批实施新战略性总体规划的城市。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社会凝聚力并创造健康环境,需要采取一种多专业综合的设计方式来规划和建设城市,兼顾当下和未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为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SOM于1991年在香港设立了首个中国办公室。2003年成立了上海办公室,更直接、高效地为中国市场提供国际一流的设计服务。SOM中国办公室秉承多专业综合设计服务的宗旨,由一批优秀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和机电工程师、可持续设计专业人员、景观建筑设计师及项目经理组成。凭借SOM中国团队对当地市场、文化、自然环境、政府和客户要求、规范、材料、施工可行性等方面的广泛经验,他们与SOM世界各地其他办公室紧密合作,使SOM在中国的项目设计既具备国际标准的设计质量,又能满足当地施工落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城市的蓬勃发展,对设计、结构和规划服务的需求也迅速扩大。SOM通过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充分展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引领了中国建筑及规划业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超高层建筑的新纪元。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上海金茂大厦、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总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二期、上海太平桥和新天地总体规划及深圳福田CBD总体规划。
进入新世纪,SOM在中国的设计实践伴随着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在此期间,SOM先后完成了北京保利集团总部、北京保利国际广场、上海黄浦江东西岸城市设计和崇明岛总体规划,为未来中国城市的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SOM又通过国际竞赛赢得了北京国贸大厦、CBD东扩总体规划和大望京总体规划项目,与此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为了新的国家关注重点,掀起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浪潮。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包括南京紫峰大厦,南京金奥中心等等。
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性能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SOM在广州完成的珠江城大厦,作为中国第一座获LEED铂金级认证的超低能耗建筑,为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
随着数字化和参数化设计的发展,SOM的中国项目也充分利用电脑辅助设计优化建筑的形态和外幕墙,进一步加强了建筑和结构形式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代表项目有南昌绿地中央广场、北京大望京保利国际广场、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深圳农商银行总部、南京绿地金茂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西安中国国际丝路中心等。
迄今为止,SOM已经在中国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超过120个项目已建成。作为全球性设计事务所,SOM在世界各地设计的项目类型极为广泛——大型综合功能和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商业区、商务和办公大楼、住宅和酒店项目、交通枢纽、教育、科研和医疗设施、文化空间,以及市政设施和政府大楼,包含了超高层建筑、可持续建筑和WELL认证建筑。SOM在中国的经验也对我们的全球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居健康、气候变化和低碳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2018年,SOM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团队携手TLS景观设计顾问,共同赢得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国际大赛,并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与当地规划及设计部门共同完成概念设计及实施导则。设计方案将生态可持续性和人文体验考虑在内:尊重自然环境,构建完善的水文和绿化系统,引入绿色基础设施,定义适宜的城市规模,融合先进技术和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和景观,以健康生态的环境和生活体验,为中国未来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SOM不断地与全球的专家、业主和政府相关部门携手合作,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瞻性解决方案。在近期的上海阿里巴巴总部,深圳微众银行总部等项目中,SOM创造了融合自然健康环境、数字化办公,有助于员工交流协作并且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作环境,打造了未来办公的新愿景。
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我们注重对原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让这些场所为城市带来全新的活力,在保护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发挥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赋予项目国化的视野和能量,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机更新。例如上海黄浦老城厢总体规划,上海华发静安晋元路南地块项目。
2021年SOM在广州设立了办公室,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开发商、政府部门及各相关专业顾问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SOM在大湾区的代表作品包括: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广州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提升、珠江三十公里景观带城市设计、广州历史城区框架规划、海鸥岛总体规划、佛山的岭南天地、深圳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珠海九洲湾,深圳农商银行、微众银行、珠江城大厦、深圳深业上城、琶洲保利天幕塔、琶洲星河湾总部大厦、广州商会大厦、琶洲三一重工总部大厦等。
未来的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原则,增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和延续性。更加关注建筑布局和景观效果的整体性与地方特色、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以及地标性建筑设计,从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并提升城市品质。同时通过保护和更新历史文化风貌,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传承。
SOM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跨专业统筹协作的价值,将城市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为了建设更高效的城市,我们需要从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城市出发,更深入地思考,打造“可自我再生”的净零碳城市。今后十年,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部门、中国业主及各专业顾问精诚合作,共同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坚持自然与城市平衡发展的理念,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体验,为未来的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崭新的标杆。共同建设更加生态宜居、文化繁荣、活力创新、产业兴盛的世界级城市。
Q2:SOM在结构创新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因一贯采用跨学科设计的创新技术而闻名。在设计技术方面,SOM正在做哪些探索和实验?它们对SOM的创新工作产生了那些影响?
Scott Duncan:SOM数十年来一直在致力运用先进的,甚至自己开发的数字工具,来优化我们的设计流程。最新技术使我们能够设计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效建筑和结构。在西安超高层丝绸之路国际中心项目中,我们使用了一种本质上是机器学习的技术——“多目标优化”,来塑造建筑的结构和形式。
我们发展出十字形的建筑形式,以最有效的楼面满足项目两大功能板块的要求——低区楼层的办公空间,具有更大的、开放的平面布局;高区楼层的酒店空间,客房进深通常较小,房型也可以根据特殊要求而定。塔楼体量的收分就基于上述的“运算式设计过程”(Computational Design Process)的结果。这是我们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兼研究员Caitlin Mueller提供的建议后,自己研发的成果威廉希尔williamhill。
首先,我们专注于确保楼层平面的最高效率——在最大程度增加可用办公空间面积和保证服务标准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同时减少和优化电梯的数量和其他服务设施。
解决上述问题就好比在代数方程中求解一个变量和同时求解多组方程、多个未知数、和变量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计算机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进行思考——如同经过一个类似基因进化般的过程来得出最佳选项。
除了在整体建筑体量尺度上的运用,这个设计流程也用来指导建筑重点位置上的结构桁架设计。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重力以及风力和地震活动产生的侧向荷载,对建筑荷载有巨大的影响,同时我们意识到受力都集中在建筑立面上的几个点位上。
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研究约束条件的模型,然后让机器学习工具生成一个在结构性能和材料运用方面都最优化的桁架。计算机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一个沙漏的形状,于是我们利用这个形态打造了一个户外阳台。所以这就是“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两种不同应用方式。
在深圳微众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中,我们应用了“运算化流体动力学建模”(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ling)中的最先进技术。这些工具让我们能通过数字模型模拟穿过建筑的气流,然后以非常精确的方式调整和设计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最终,我们采用了一种混合型策略,让建筑可以采用空调、暖气、自然通风,或者上述方式的组合配置。
对于空气来讲,建筑的内部就像一块海绵——它有多层的开口,让空气从较低的楼层进入,然后穿过各楼层空间后在较高的楼层排出——使得空气自然的从建筑的一侧流动到另一侧。
在每一层,外开的幕墙可开启窗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便于控制的通风方式。经过仔细的建模和计算,设计师确定塔楼可开启窗的位置和数量,以确保在每个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穿堂风。
这些模拟工具的仿真度让设计过程变成了一个循环反馈模式——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进行测试与调整。
这些技术在过去五年里所带来的最巨大的改变,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设计的奇点”(Digital Design Singularity)——这意味着设计的视觉体现能够直接与施工图和最终提供给建筑承包商的BIM模型关联起来。
为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为项目创建了一个“数位孪生”(Virtual Twins);我们的BIM模型相当智能,甚至能在项目竣工并已交付使用的情况下运行模拟程序。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数字模型,就可以运行模拟程序来协助解决问题或提高效率。
比如说,当你为一座机场创建“数字孪生”时,你就可以通过各种模拟程序的运行来实时监测客流情况和排队时间。这是一种灵活的测试方法。
由于我们可以实时查看施工图,所以实际建成的机场看起来和效果表现图是一致的。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与设计不符的意外情况。
因为在设计过程中的模拟视角是可以非常灵活,使设计师拥有了在不同建筑尺度之间转换的非凡能力。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和顺畅地研究多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整——比如建筑细部如何处理?两种材料是如何交接的?远观或近看是什么样的视觉效果等等。所以设计质量会更高和建筑的效果会更好,因为设计师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设计。
Q3:SOM是怎样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气候危机的?在项目中又做出了哪些尝试?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持续优化,SOM是否有一些虽然在现阶段无法落实,在未来却有机会实现的可持续设计举措?
Leo Chow:从透明光伏面板到无碳混凝土——材料和技术的创新浪潮势不可挡。SOM始终致力于此类研究,探索新科技和材料科学在行业内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在自己的项目中运用这些解决方案,相信它们将对建筑行业的转型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生物混凝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种藻类建筑材料,可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有望成为建造零碳建筑的基础。我们与一家名为Prometheus Materials的初创公司合作,该公司正在生产这类生物混凝土并推向市场。传统混凝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所以,这种与混凝土有相同强度和性能,且具备碳捕获能力的新型材料所具备的潜力让我们兴奋不已。
Michael Duncan:我们已经在设想,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用生物材料。这也是SOM“红杉城市”(Urban Sequoia )设计方案的基础——设想建筑能够像树木一样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帮助环境再生。这是观念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我们知道,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未来我们需要建造更多的建筑,而这些建设大部分都在城市化地区进行。采用“红杉城市”这样的设计概念,建筑就能成为气候危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Leo Chow:SOM是建筑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集大成者——涵盖材料研究、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区域规划等。比如,我们的城市设计实践采用了“仿生都市主义”(biomorphic urbanism)的概念——一个重新构想城市的框架,旨在打造健康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我们在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在总体规划项目中,我们会邀请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水文学家,以及了解所有系统如何运作的专家们共同参与。在建筑项目中,材料专家会帮助我们在设计木结构建筑时,更好地了解木材的特质。SOM 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这使我们以严谨和科学的方式追求创新,为人们创造独特的体验。
Michael Duncan: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也将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SOM参与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校园规划工作已有 20 余年,今天,我们以可持续为中心的系统性设计理念已初见成效。2020 年,默塞德分校已成为北美第一所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对SOM来说,这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够帮助这所大学实现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全新校园的目标。我们和校方从项目伊始就决定将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贯彻于校园规划和设计中,其中包含校园基础设施、教学楼和生活区等。世界上许多大学的目标是到2030 年实现净零排放,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已经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
Q4:SOM是一家声名卓著的建筑设计公司。但事实上,SOM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和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您觉得,和其它竞争对手相比,SOM有哪些独特优势?
Michael Duncan: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作上个问题的延伸。气候危机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挑战,远不是任何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种全面、系统性的方法和跨学科协作来寻找真正能够产生影响的解决方案。大到城市尺度,小到材料的运用,我们需要从各个维度去思考这些挑战。SOM将建筑师、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聚集在一起,从每个项目伊始就开展紧密的协同工作,这在我们行业里是独一无二的。
Leo Chow:很多公司都有多个设计专业的协作,但SOM是跨学科协作。这里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开创了整体化/系统化设计的先河——每位员工首先都是一名设计师——无论他的专长是结构工程、室内设计师、城市规划还是平面设计。每个设计师都要参与项目不同工种的工作中,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同时找到解决多个问题的方案。
我们的结构解决方案既能够减少碳排放,也为室内设计或机电方案提供帮助。“跨学科”代表一种整合式的工作方法,这也正是SOM创新能力的源泉。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为项目带来独特的专业知识和观点。
北京的保利国际广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体现了我们跨学科协同工作的成果。塔楼的结构解决方案是椭圆形的斜肋框架系统,这也同时为建筑的形态威廉希尔williamhill及其相关的气候应对策略奠定了基础。塔楼的第二层室内玻璃围护结构,打造了双层表皮,有助于调节外部的极端温度,并减少塔楼的整体能耗。这一切都是和结构系统紧密融合的。
广州的珠江城大厦是另一个体现SOM“跨学科”协同设计手法的创新项目 ——这座超高层建筑通过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与规范建筑相比减少了约40%能耗。塔楼设置了一对开口,以减少结构系统的风荷载。SOM的可持续设计和机电团队观察到风穿行过开口的时候会加速,继而在此处安装了风力涡轮机,为大楼发电。因此,在解决风荷载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打造了一个创新的可持续设计方案。
Michael Duncan:除此之外,我们中国项目工作中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于,设计理念能以更大的规模实现,这一点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多年来,SOM参与了中国多个城市片区以及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工作。我们的跨学科团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得我们能够用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去打造一个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证明城市的高密度增长也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积极的力量。
Q5:作为SOM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团队的核心成员,您认为在打造健康、活力、独特的城市空间时,什么是最重要的?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城市规划设计趋势有哪些?这些趋势在SOM中国的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Doug Voigt: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周围的环境也应当体现本地文化与气候特色。城市必须为人们提供便利、包容和可持续的社区环境,让居民产生归属感。
SOM在中国很多规划设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我们对不同规模规划项目的理解——从区域政策,到市、区、街区尺度。我们正在进行围绕基础设施的研究和类型设计,这些方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的解决方案,将为建筑、社会和自然环境创造多元化的利益。
中国城市的快速增长会直接影响城市环境的质量,这是过去中国城市一直面临的问题。之前,中国某些地区的城市开发,缺乏对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策略,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承载力。城市的营造需要的是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在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我威廉希尔williamhill们和济南市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黄河沿岸18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项目涵盖整个生态系统,同时考虑了区域政策、生物多样性、区域开发、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可持续农业、用水供给等相互关联的问题。看到SOM的设计在黄河沿岸的几个示范性湿地公园项目中得以实施,我们深感欣慰。
我们也一直专注城市更新项目,帮助城市用创新的方式,去适应现代生活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广州和其所在的粤港湾大湾区,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高增长区域之一。然而,当广州市的其他地区和整个大湾区的人口急剧增加时,广州老城区的人口却在减少。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城区的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和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于,和拥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城市其他地区相比,老城区已经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因此,我们为老城区制定了一个综合性策略,通过一系列系统化和分阶段的“微更新”来对旧城进行改造。这些策略,以区域内的历史文脉为基础,是打造独特、宜居和宜步的永续发展未来的关键。
城市更新是我们今天规划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很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至今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当时许多这些城市都是快速建成的,如今,存在的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都在增加。SOM正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些动态,为城市的未来提供一套战略原则。目前有许多有趣的项目正在进行中,这些项目把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纳入公共威廉希尔williamhill空间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中。
我们的杭州地铁杭钢站规划项目,是一个在轨道交通沿线上的高密度综合开发项目。设计整合了旧的工业遗址,将其作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的一部分进行改造并加以重新利用。我们近期在上海的规划项目致力于打造城市的新密度——你可以开始看到,中国城市的街区与伦敦的某些地区非常相似。在成都,我们设计了一个以医疗为中心的城市。成都医疗城项目非常具有前瞻性——不仅在开发模式上,更体现在城市形态上如何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如何把开放空间和水系重新连接起来,如何节约用水、和如何利用公共交通网络把各个小尺度街区连接在一起。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30多年里,我们不断取得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的的成就。每隔五到十年,我们的影响力都会变得更大。刚开始在中国工作时,中国的城市是为汽车而设计的,路缘的转弯半径对行人来说并不安全,我们非常努力地推进变革。而现在,每个城市都接受了这种改变。政府和开发商曾经热衷于大尺度街道规划,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鼓励适宜的街区尺度。原先的土地使用政策也倾向于大尺度街块的设计,缺少对于城市肌理和连通性的考虑。最终,当我们看到小尺度的城市街区概念在我们每个中国项目中得以实现的时候,我们也再次确认了所有人对于更小、更宜步的街区生活的向往。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看到人们越来越尊重环境,注重土地保护和生态保育,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绘制河流流域范围内的水文模式图等。这也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哪些地区可以开发,哪些地区不适合开发。
中国的国家政策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我们也一直在以竭尽全力,帮助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并持续推进这一课题——在设计中,优先考虑人们的生活质量,寻求人与环境的平衡,为城市和地区的持续健康和繁荣做出贡献。
SOM在中国的规划设计项目,通常是和各个城市的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共同开展的。这为我们的工作赋予了巨大的使命,因为我们的设计必须要对城市和区域的健康发展负责,同时也要尽可能体现开发商的诉求。我们的规划设计既要有远见,又需要保持务实,这样才能以全面而系统地解决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福祉。
Q6:SOM拥有通过协作来进行设计创新的企业文化。SOM的工程专业技术就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如何在改造市场的同时创造价值?您能介绍一下SOM在中国所做的结构创新吗?
Mark Sarkisian:SOM在中国不仅有许多优秀的客户,还与很多出色的承建商合作——他们非常了解该如何建造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正因如此,多年以来,我们才能让各种不同的想法变为现实。有些概念虽然是为中国项目量身打造的,但后续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应用。我们在结构创新方面取得了无以伦比的成就,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推动高层建筑更加高效、可持续。
先从金茂大厦说起,金茂大厦在1999年竣工时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我们打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结构系统:围绕中央核心筒的一系列结构墙体以极其高效的方式组成一个八边形,八边形的核心筒与外围的八根巨柱相连——大型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与核心筒相连,能抵御强风和地震活动等各种情况造成的侧向荷载。这一结构系统被证明是极为高效的。时至今日,中国和亚洲的许多高楼都采用了这个八柱方案的各种“变体”。
金茂大厦为我们在中国设计的一系列创新项目奠定了基础。我们为北京的中国保利集团总部大厦设计了一个90米高、60米宽的中庭,大厦的外立面为索网玻璃幕墙。一座博物馆“悬挂”在墙体中央,宛如一盏“悬挂的灯笼”。我们利用连接到屋顶结构的斜交索来支承这个博物馆。在节点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个被称为“摆臂”的机械装置——在两层楼的高度中采用一系列的钢板和销轴,能在支承和连接索网幕墙的同时允许大楼在地震时朝不同方向自由晃动。这个想法是从我们在金茂大厦的桁架上采用的销轴发展而来。
几年后,我们为同一客户设计了另一座创新的塔楼。北京保利国际广场采用交叉网格结构——没有竖直柱,只有外围的斜交网格结构,在椭圆的塔楼两侧形成完全开放和灵活的办公空间和一个多层高的巨大中庭。我们还为天津设计了一座530米高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这座大楼就是建筑与结构珠联璧合的完美范例。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流畅优美的造型,然后在大楼外围的关键部位设置结构构件,创造出能够与建筑造型相呼应的结构系统。极为高效的结构设计减少了施工所需的用钢量,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的碳排放。
我们最近为苏州设计了一座460米高的塔楼,在一座建筑上集合了多个建筑功能。塔楼底部为办公楼,在其上方的楼层一分为三,三塔均为公寓。采用连体桁架将三个塔楼连接起来。这个设计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允许风从中间穿过,此举可以降低塔楼本身的风荷载,还能减少所需的结构材料。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结构由较薄的钢板制成,我们选择这种材料是因为当地就有供应。中间的圆形钢管混凝土柱和剪力墙都由这些钢板制成。当地有技术精良的施工人员,能很好地用这些钢板建造塔楼的结构构件。
SOM 工作范围 :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 规划、机电设计、 结构 + 土木工程、环境标识平面设计
SOM 服务范围 : 建筑设计 , 室内设计,机电设计,结构 + 土木工程
SOM 工作范围 : 建筑设计,设备工程,结构 +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
合作方:Ben Wood Studio Shanghai ( 地块 1 建筑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 );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控规)
SOM 工作范围 : 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结构 + 土木工程、 可持续性设计
SOM 工作范围 : 城市设计 + 规划,建筑设计,机电设计,结构 + 土木工程
世界建筑导报 NO.209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