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电话:400-123-4567
  • 传真:+86-123-4567
  • Email:admin@0573yiju.com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 威廉希尔williamhill方塔园何陋轩:中邦新颖筑立计划的“坐标点”
    浏览次数:    所属栏目:【威廉希尔williamhill】    时间:2024-02-08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在被称为上海历史文化之根的松江,有一座以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为名的城市公园:上海方塔园。该园于1978年由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建设,同济大学冯纪忠教授负责规划设计,是中国现代园林的经典作品。

      当年冯纪忠先生在规划设计时,顺应方塔园内土丘竹林分布的原状,凿河构筑了一条北通方池、西接河叉的连贯水系,在东南部形成小岛,恰好成为游览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游客一路玩赏,到了此处应感有所疲乏而“久动思静”,冯先生于是决定设计一个“静中寓动”的雅筑,让游客进岛坐下喝杯茶再接着游赏。

    威廉希尔williamhill方塔园何陋轩:中邦新颖筑立计划的“坐标点”

      暖日煦阳里,人们过小桥,绕土丘,沿若断若续的弧墙和一横直道探向竹林深处,一座匍匐翼张的竹构草亭便映入眼帘。只见相叠递转的三层台基上,竹柱与方砖地坪若即若离,阴翳覆盖下的屋顶隐隐漂浮又向南延展下探,将视线引向一泓清澈水面,正是坐下喝一杯茶、下一局棋、聊一会天的绝佳所在……不知不觉中,日影西斜,一局棋罢一壶水尽,抬眼处光影流转,周遭弧墙上来时亮处已然暗了,来时暗处却又亮了。

      再离岛复行,过小桥上土坡俯望竹轩,只见“茅草覆顶,弧脊如新月”……冯纪忠先生意在笔先,取唐代刘禹锡名篇《陋室铭》之境界一舒胸臆,为此小筑题名“何陋轩”。

      冯先生认为,建筑设计一如为文,只要精心,则小题亦可大作。即使当年经费不足,创作环境受限,冯纪忠先生仍然用一组小筑,写就了探索现代“中国性”建筑原创精神的大文章。

      1999年,何陋轩获得上海市建国五十周年经典建筑铜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坐标点”。

      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如果去方塔园参加新春游园会,不妨到何陋轩停一停,看一看。

      今天,人们提到何陋轩,一般都是指那座竹构草顶茶亭;而实际上,整个项目还包括一处茶厨、数段弧墙和景观环境等多个不可分割的子项。所有这些要素都不分主次,各自独立完整,甚至台基、坡道水落等小构件,也是各具性格,他们既“谦挹自若,互不隶属,逸散偶然”,又“有条似紊,紧密扣结,相得益彰”。

      方塔园何陋轩,不仅是冯纪忠先生建成作品中最后的绝唱,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方塔园是一座城市公园,也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园中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以及迁建而来的天后宫、楠木厅等古建筑。冯先生尊古而不崇古,提出了“与古为新”的思想,这里的“为”是“成为”,而不是“为了”,就是要把“今天的东西、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来”。在冯先生心目中,方塔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塔院和何陋轩,分别代表着“古”与“今”;而何陋轩的台基面积尺寸与天后宫屋顶相仿,就是为了赋予它与所担当的角色相称的分量。

      如果说方塔园是一篇散文,何陋轩就是一首诗。冯先生在何陋轩追求的是“意”的呈现,其中有流淌于整个方塔园的宋之“精神”,更充盈着冯先生“最冲动、强烈”的情感和“意”。

      冯先生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把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形、情、理、神、意”五个阶段,何陋轩就是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并以此为中心引领所有的空间在情景交融中生成意境。

      不论是竹厅和茶厨一曲一直的形态对偶、台基坡道乃至栏板等建筑元素的清晰可分、还是高低不一挡土弧墙的各有圆心,所有这些元素就像围棋的黑白子,地位平等却各司其职,方圆、强弱、刚柔、曲直、横竖,形成相生的对偶关系,和谐自然地融入到富于意味的整体之中;而依次叠转30、60、90度的三层台基,则生动表述了设计者在探寻求索竹厅轴向定位的过程中威廉希尔williamhill,那个从未定到已定的动态过程,由此也引发了客体的意动。

      作为一个公园里的风景建筑,何陋轩又是“意”与“趣”的结合。何陋轩看似轻松随意、逸散偶然,实际上却蕴藏着内在逻辑性和严谨性,体现了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三层台基渐次30度旋转,貌似踌躇不定,但是最后锚定在南北轴向,正呼应了重要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竹厅柱网整齐统一,台基地面也以同一格律平、竖间隔铺设,两个系统互成角度,看似随意交叠,实际上却是精准推敲,使绝大部分柱脚都落在竖铺区域,达成了既不致破损方砖,又好似群柱穿透三层台基的扣锁效果;屋架结构放弃以清晰展示结点来彰显构架整体力系稳定感这一常规方式,故意把所有交结点漆上黑色以削弱其清晰度,同时将各杆件中段漆白来达到整体结构的消解,从而突出屋顶在空间中的漂浮感,以达“反常合道为趣”的境界。

      无论是在竹厅里面的感受,还是从弧墙和屋脊,再到阴影轮廓乃至内外景观视域,何陋轩的整体环境都可谓是“曲线的大合唱”。一方面,冯先生对当时从松江到嘉兴一带乡间四落水农舍特有的弯翘角屋脊印象深刻,于是取其情态作为地方文脉予以承继;另一方面,曲线的运用还源自冯先生对巴洛克建筑通过灵动弧线打破室内外界限以实现空间一体化设计的体认与借鉴。于是,弧线成为了何陋轩衔接历史文脉与设计意向的线索,贯穿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

      何陋轩是方塔园游线规划中一个供游客休憩、品茗、交谈的端点,本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所在,但是,冯先生通过对四季绿化景观层次和色彩的铺陈,以及一天之中光影变幻的驾驭,给“静”的人创造出了“动”的感受。那些原拟起到挡土屏蔽、导向透光、视域限定和空间推张等作用的弧墙,随着时间推移,明暗阴影顺变,“由黑到灰,由灰到白,构成了墨分五彩的动画”;而竹厅两翼弧形檐口静止的天际轮廓,和其从早至晚投射到地上阴影轮廓的弧线运动,则构成一组动静对偶,“把时间化为了可视的三向度空间”。于是,游客在一壶茶或一局棋之间,便都能体验到“这种正反、向背、纵横、上下交织,无时无刻不在变的空间感受”,极大提升了游客停留期间的“总感受量”。从而自时间到空间,再自空间到时间,实现了时空转换。

      首先,冯先生一向重视从民居中汲取设计灵感,他儿时在临时搭建的喜棚下玩耍的生活体验在何陋轩得以再现。同时,冯先生主张美观无需条件,即使造价低廉的草棚也可以传达美感。再者,何陋轩是冯先生的设计思想与当时的工匠建造工艺的完美结合。当时,冯先生设计图纸,而负责施工的则是主要由返乡知青组成的普陀区水电油漆竹建工程队,在搭建何陋轩的具体工法上,冯先生几乎是“放手”让竹匠基于自身经验实施,因此,何陋轩也可以说是他与工匠共同的创造作品。

      自落成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何陋轩一直是广受百姓和游客欢迎的公共生活场所,日常画面温馨惬意,令人动容。也正是冯先生的这种源自百姓、服务百姓的设计思想,使得何陋轩成为了建筑经典。

      竹子和稻草作为非耐久性的天然材料,寒暑更替日晒雨淋,加之后期维护欠缺,必然会到达它自然生命周期的终点。近年来,何陋轩竹构日益老化旧损,累积变形严重。2018年经专业机构检测,其完损状况被评定为“严重损坏房”,亟需整体修缮。

      2021年6月,由上海方塔园申请,经上海市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负责修缮设计,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负责施工总承包,对何陋轩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缮工作。

      对此,冯先生其实是早有预见的。他曾亲口说过:“将来不管怎么样,何陋轩简单得很,就是再搭起来,也未尝不可”。冯先生说出这句线年时他指导研究生制作的一个完整精细的何陋轩模型,并断言“这个模型肯定是正确的”。而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该模型当年的制作者,后来成为了本次修缮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1986年冯纪忠先生指导研究生黄一如所做何陋轩模型(图片来源:黄一如摄影)

      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基于全方位的历史资料收集研究和现场调研,以“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基本原则,系统梳理何陋轩建造、使用和维修的历史脉络,从时间维度重新认识其历史和学术价值,审慎确定保护修缮蓝本,保持何陋轩独特的“逸、散”气质,维系表面随意性与内在理性浑然一体的设计逻辑,在保持原设计、原形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前提下进行了原址修缮。

      在此过程中,设计团队针对30多年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从安全性和持久性出发,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和材料测试,对部分构造节点措施进行了优化和加强。同时,基于保护修缮的历时性定位和建筑生命周期的过程性特征,延续冯先生对何陋轩的持续优化线索,特别按照有明确记载的冯先生意见进行了局部修正和添建,以弥补当年历史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缺憾:如将屋顶稻草替换为30厘米厚黄茅草,在南侧河对岸增加两片弧墙等。此外,结合对何陋轩整体环境进行的梳理和优化,响应百姓对茶室晚间开放的呼声,还提升了相应设施条件,力求以物质空间再次赓续冯先生的立意与思想。最后还建立了何陋轩的完整电子档案,为其永续保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2022年10月21日,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全面完工,再次面向公众开放。             2023年9月,轩内茶水供应也正式恢复。何陋轩再次迎来了草顶阴翳下那个茶烟氤氲、高谈小憩的熟悉场景。

      2023年10月,何陋轩保护修缮项目荣获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同年11月,入选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坐标点,方塔园何陋轩不仅是冯纪忠先生个人的丰碑,更是社会共同的宝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守护。

      冯纪忠(1915—2009),字渊如,河南开封人,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也是我国首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曾荣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冯先生1934年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留学,1941年毕业并获建筑师及特许工程师学位,随后在维也纳多家建筑师事务所担任助理建筑师和建筑师;1946年回国后在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任建筑师,同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被聘为同济大学土木系专职教授,其后还兼任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年6月任上海市工务局规划委员会委员;1950年受同济大学夏坚白校长之托筹建建筑系,并与金经昌教授一起创办了“市政规划组”;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代宗师,冯纪忠先生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56年提出的“花瓶式”教学模式和于1960年提出的“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不但成为同济建筑教育的思想基础,也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冯先生在同济大学筹划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为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师的培养以及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年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从而建构起了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格局,一举奠定了同济建筑在中国的学科价值与独特地位。冯先生提出的“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的办学理念,倡导的“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风,也成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

      冯先生的学术思想首先立足于平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冯先生就十分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旧区改建问题,提出了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保留80%以上原居人口的前提下提高居住水平的旧城改建原则,并连续六年以“旧区改建设计”为题指导毕业设计,在上海不同类型的住宅区段实验性地探索了旧区改建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冯先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冯纪忠先生既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思想大师,又是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将潜心钻研的建筑理论贯穿于每一项创作作品中,留下了一系列经典之作,如武汉医院主楼、武汉东湖客舍(主席在上世纪50—70年代巡视南方、视察湖北时,常在此休憩疗养)、杭州花港茶室、松江方塔园等。

      于1978年至1987年间规划设计建造的(松江)上海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1998年,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创作榜;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方塔园是50个获奖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作品,并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2014年,方塔园被列入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徐甘 黄一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陋轩修缮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图:文中标注编辑:周敏娴责任编辑:邵岭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