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北京正式开幕,并于3月11日胜利闭幕!在2024年两会上有许多与工程建设领域息息相关的建议,今日就请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二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王玉志在建议中提到,民营建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是民营建筑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银企信息得不到充分共享影响了金融服务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推进。此外,民营建筑企业隐性壁垒问题长期存在,包括市场准入壁垒和公平竞争壁垒。王玉志举例介绍说,部分地方存在设置歧视性准入政策、准入不准营等情况,特别是一些大型重点项目,较低资质等级的民营建筑企业仍然处在“看得见、进不去”的阶段;也有个别地方认为选择国有企业合作可以规避风险,未能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还有一个问题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好、效果不彰。”王玉志认为,有的政策主体责任不明确、落实细节不清晰,民营建筑企业想要了解政策的具体要求时不知道“谁来负责”,遇到实际困难时不清楚“向谁反映”。同时,不论是立法环节还是司法环节,现行法律规范对民营企业都是重“禁止”、轻“维护”,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王玉志建议建立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融资协调机制,包括搭建建筑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体系,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满足不同所有制建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鼓励银行合理让利,降低民营建筑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和融资相关费用支出;加大工程项目融资支持,相关部门可根据建筑企业承揽项目的建设情况及企业资质、信用等情况,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工程项目“白名单”和企业“白名单”。
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招标采用资格预审方式的建设工程,可采取国有和民营分类的方式进行入围淘汰,原则上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占比不低于40%;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建筑企业建立结对联合机制,形成“抱团出海”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建设单位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监管,资金不到位的不许开工,减少或避免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营造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强化法治保障,建议司法、发改部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注重监督落实,建议市场监管等部门采用全国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督导评估各地落实国家促进民营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加快推动建筑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协同
袁斯浪认为,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建筑业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决策,提高建筑的品质和性能,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是着力夯实建设基础,降低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围绕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发展需求和特点,强化分类施策,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利用。
二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由政府主导建立建筑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出台建筑威廉希尔williamhill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政策,建立数字化技术监管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着力强化支撑能力,打造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由政府引导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以系统性数字化打通“信息孤岛”,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应用格局。构筑自立自强的建筑业数字化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跨部门、跨学科创新资源,切实掌握建筑业数字技术发展主动权。
四是着力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发展,包括推动建筑业供应链的绿色化,推动建筑产业的循环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的运维管理等举措,实现数字赋能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陈卫国表示,要以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中国建造2035”提供有力保障。
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发展智能建造,有三个领域还需进一步补强:在核心技术方面,要推动三维正向设计数据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无缝流转,搭建适合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结构体系,进一步威廉希尔williamhill提升生产、施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和交互协同水平,更紧密地结合人工智能等通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报批报建、监管验收等制度,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相关权益和责任的法律保护;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加快形成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集成应用,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进一步集成、共享建设全过程管理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设计、施工、产业各环节的联动。
一是强化智能建造产业体系顶层设计,出台产业体系建设指引文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有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丰富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建设政策工具箱,引导多系统、多渠道的创新资源投入,加快形成智能建造产业建设评价机制,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
二是推进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强化国产BIM软件技术攻关和示范样板打造,推进BIM技术从报建到交付的各环节应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鼓励BIM三维模型成果交付;实施数字审批和智慧应用,让数据在监管系统内高效有序流转,深化现有住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助力住建监管实现“无延迟决策、零距离指挥、跨空间监管”的现代数智治理能力。
三是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通过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园、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强化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在组织协调、主体培育、要素供给等方面的职能,提供产业链孵化培育的一站式服务,以产业资本为纽带汇聚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构建建筑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永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建筑产业新优势
在朱永繁看来,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步入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关键期。
“抢抓建筑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动能打造产业新优势,推动四川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以人工智能、BIM、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为牵引,引导支持建筑业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我省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工艺、设备及相应软件系统研发应用,驱动我省建筑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探索适合四川省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和控制体系,重点围绕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三大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试点推广,打造更多绿色工地和零碳、近零碳建筑,为推动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添动力。
三是聚焦建圈强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与建筑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生态圈,构建新型建筑生产关系,特别要注重培养本土“链主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我省建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作为全省建筑业龙头企业和成都建筑业首强企业,中国五冶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创造,为我省打造建筑产业新优势贡献力量。”朱永繁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设计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城市更新的关键是核心功能的更新和提升
“从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我感到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三个注重’。”杭迎伟说,一是注重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即功能优先、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上海在推进“一江一河”贯通开放过程中,周边有许多的老码头、老仓库、老建筑,在这个进程中都注重了保护、利用威廉希尔williamhill和功能提升。现在可以看到,在黄浦江的两岸,许多老码头、老仓库已经成为了演艺中心、商业中心、创意中心和创新中心。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供给。”杭迎伟说,许多城市更新项目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耐心细心。保护历史建筑和保护风貌肌理,还需要先进的建造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我们在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城市更新的项目中,就综合运用了建筑机器人加持的“顺做法”和平移技术加持的“逆做法”,数字化建造全过程赋能,不仅实现了保护,还增加了地下空间和功能空间。
“三是注重便民利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杭迎伟说,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地打造“15分钟服务圈”,教育、卫生、养老、交通和市民的“开门七件事”,都努力实现在15分钟可及可达,城市更新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中诚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代军: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壮大
郭代军提交了《关于在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的提案》。他表示,“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是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发展中,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郭代军表示,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自身造血能力外,融资外部输血也必不可少。在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
对此,他建议,对于民营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企业提供抵质押物的要求,允许企业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如信用担保、第三方担保等,减轻企业的融资压力;对于融资贵的问题,坚持税收法定的原则,建议加快推进增值税税收立法,进一步简并增值税税率,适当降低融资利息增值税税率,同时消除重复征税因素,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尽快将融资利息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中,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东方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 殷翠平:“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装配式建筑被形容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作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殷翠平对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如数家珍:节能、环保、节省模板、缩短工期等,由于构件在工厂里预制完成,能减少墙体开裂、渗漏等问题,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等级,既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对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很多装配式建设项目片面拼凑装配率,没有充分融入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一体化、集成化和产品化的设计理念,没有真正发挥出装配式建筑品质更优、工效更高、成本更低的优势。”殷翠平说。
对于如何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殷翠平建议,应针对不同建筑类型项目建设,明确分类推进的标准要求。“比如说,对学校、公寓、保障房、标准工业厂房、市政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采取标准化设计+EMPC模式实施;商品房等类别又是其他相应模式标准。”殷翠平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课程和专业,为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李兴钢:尽快出台新版收费标准、促进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
他在《关于尽快出台新版收费标准、促进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直言,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提出全面放开工程勘察设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但由于国有投资建筑项目市场占比很大,因为审计原因需要按照2002年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执行,加之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尚不成熟、无序竞争严重,导致长期以来设计收费不增反降、严重偏低,与国际同行业情况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已极大影响到行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难以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一、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指导标准,推动形成健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特别是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大多还是参照2002年的标准,费率和涵盖内容都需要改进。因此亟须政府引导,充分考虑设计难度和复杂性、设计周期和进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设计责任和风险、市场供求关系、实际成本和合理利润等多方面要素,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指导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差异和行业特点,防止因过低的设计费影响设计质量。
二、研究建筑工程设计各类服务内容的费率标准,推广按设计服务内容合理收费。明确建筑工程服务的业务分类、细化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应涵盖如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近年来新增设计内容;应考虑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技术运用等要素;应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重返工等工作量;提倡在招标书中测算明确设计费用,以合理设计收费促进落实高质量建筑设计要求。
三、建立设计收费标准的行业监督机制,鼓励建筑设计企业开展人才水平提升和科技创新投入。向全社会宣传倡导对建筑设计价值的普遍认知;设计合同经行业协会审核,防止建设方和设计同行恶意竞争、低价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建筑设计行业基本权益;鼓励建筑设计企业将营收持续投入人才水平提升和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和行业进入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另外,本次两会中他还提出了《关于推进全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基础设施试点工作的提案》《关于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案》和《关于以试点建设推动产储调消一体化农村屋顶光伏系统的提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钢日照公司科技质量中心、钢铁研究院专家胡淑娥: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促进钢铁业、建筑业低碳融合发展
胡淑娥认为,发展钢结构建筑是促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抓手,也是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实现钢铁资源储备的有效方式之一。她建议从5方面推进钢结构住宅发展:
一是多举措扶持钢结构住宅发展。建议将激励扶持政策前置,从当下的政策层面多举措扶持钢结构住宅发展,落实土地、贷款、财税、科技、金融、人力、奖项申报等支持政策,选取实践案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典范借鉴、推广,提高行业各方的积极性,不断消化成本增量。
二是开展高水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机器人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和建造科技的人才培养、针对性培训;建立社会层面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从钢结构人才技能鉴定、评定、表彰激励方面,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建筑工人从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她表示。
三是建筑钢结构材料持续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钢结构住宅用强度高、韧性好的高性能钢材,以及耐火、耐腐蚀、带形状的高功能钢材;扶持一批重点钢铁企业进一步延伸钢铁产业链,鼓励开展钢结构的生产、加工、配送,打通钢铁生产和钢结构建筑应用的堵点;积极搭建覆盖钢结构住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提高钢结构建筑智能、绿色、标准化制造水平,不断改善钢结构住宅的品质。
四是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大众对钢结构住宅性能优势的认识水平、对钢结构住宅的接受程度,让绿色建筑成为一种新风尚;创新农村房屋建造模式,针对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五是推动钢结构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应用纳入碳交易试点。研究推广钢结构建造过程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跟踪关键技术,采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方法学,规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能源、资源和材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计量结果,做到方法科学、数据可靠、流程清晰、操作简便;探索研究建立钢结构建筑的低碳发展、建筑碳排放报告、核查以及碳交易等工作机制,推动钢结构建筑领域进入碳交易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建立“旋转门”机制,加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壮大卓越工程人才队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认为,工程人才与工学人才趋同化培养现象仍较为普遍,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标卓越的能力素养要求尚有不小距离。
对此,杨贤金提出加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建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激励性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高校开展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和特区试点,并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闭环的监管确保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国有资产和国家税务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让企业在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得到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及人才红利。
与此同时,人社部门加快建立“旋转门”机制,改革评价方式,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支持优秀的行业企业工程精英与高校导师兼聘兼用,加快提升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导师队伍质量。
“行业企业也应协同高校打造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杨贤金说,共同促进卓越工程人才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聚焦建筑节能倡议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
王刚建议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应用BIPV技术产品的项目,将财政补贴直接给予建筑业主或直接投资者。
“补贴实施和监督也非常关键。”王刚提出,在资金来源方面,补贴资金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也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主负责。在项目申报和审核方面,建议符合条件的项目业主或单位可向管理部门提交项目申报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可获得补贴资格。在补贴发放方面,可按照财政补贴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及时足额直接给业主发放补贴资金。在加强对补贴项目和资金的监管方面,可加强对补贴项目的评估和验收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建立健全补贴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防止骗取、挪用等行为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分解细化建筑领域碳达峰中目标要求,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项目,明确应用BIPV等技术产品的利用率、覆盖率等具体要求;加强对BIPV技术产品、绿色建材等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促进普及应用等措施进一步促进BIPV技术和产品应用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上应用,从而推动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 邹彬:打造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邹彬带来了关于推动农民工向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相关举措的建议。近年来,社会各界和政府关于“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呼声和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在调研中,邹彬发现,农民工群体“青黄不接”“代际断层”的问题仍未得到缓解,高素质建筑工人依旧短缺,95后以及00后更愿意从事新兴的快递、外卖、代驾等行业。
为推动农民工向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建筑行业,邹彬建议城乡两个方面、政企两个主体长期共同努力,加强职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两个培育,推动产业模式和行业生态两个升级,塑强社会环境和制度机制两个保障。邹彬认为,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农民工队伍转型升级。
首先,在职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两个方面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一方面,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和企业办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拨付问题,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创办职业学校,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缺口,对新生代建筑产业工人及有转型意愿和基础的农民工,针对性地创新应用“培、育、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向农民工群体传授新时代的形势任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思政课等,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精神素养,助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劳动产业大军。
其次,进一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就业导入。邹彬建议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把工地搬进工厂,让新一代农民工学有所用,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邹彬说,产业模式的升级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配套相应的政策机制。一方面,建议大力完善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及装配式建筑通用技术标准,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从规划设计、投资、研发、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上深度参与新型装配式建筑项目,以更大、更优质的平台吸引产业工人就业。另一方面,建议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根本上提升建筑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吸引力,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行列。
最后,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加强新时代建筑工匠人才保障。邹彬表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技工等级晋升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建立学历、技能证书互认制度,加大对工匠人才的权益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工匠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国家、政府多多搭建类型丰富的技能大赛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涌现出来,让社会上尊重技能人才、产业人才的共识蔚然成风,进一步营造关心关注工匠人才、注重质量品牌的社会氛围,着力提升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副主任 徐礼华: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
建筑能耗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够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是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
但是,受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发展不成熟、设计标准和激励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目前未能得以广泛推广应用,未形成产业优势。为此,徐礼华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结合智能建造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材料、技术、工艺、设备。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设计、施工、管理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地方建筑龙头企业或绿色示范企业加强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的宣传推广,培养一批掌握被动式技术和创新管理能力的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管理者。
二、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突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在老旧小区改造房屋、保障性租赁住房及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积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适时引导现有建筑,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既有建筑开展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如新风机组、窗户、外墙体、屋顶保温和地下室顶板等进行价值工程分析,降低产业成本,提升产品价值。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报道、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途径普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让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全生命期内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三、加强低碳技术基础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低碳技术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涉及的墙体、门窗、玻璃、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等进行研发,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构建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体系。鼓励和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划、设计、建材生产、施工、监理、检测、运维等相关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管理平台,使相关上下游产业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共享、高效沟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实现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提供产业化基础。
四、制定相关标准和激励政策。编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材料研发、施工与质量控制、智慧运营、能效评估等方面的质量监管、咨询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区制定合理可控的激励政策,试行贷款贴息、政府担保、财政补贴奖励、税收减免等,或设立专项资金给予产业融资或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投资者与开发商应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积极性威廉希尔williamhill。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宝申:农村光伏建筑亟需统一建设标准
钟宝申发现,现有农村光伏市场的开发模式存在乱象,大量低端、低质产品充斥其中,劣币驱逐良币,造成好的产品进入难。这些低质量产品的尺寸、外观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农户和社会对光伏的观感和接受度。
如何规范农村光伏市场发展?钟宝申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光伏与建筑结合的规划标准,避免农村光伏随意搭建、与建筑拼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光伏组件尺寸标准,避免参差不齐、突兀、凌乱和安全风险。引导新建建筑、改建建筑高水平安装光伏。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支持政策,大力推进BIPV建设。“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具有协调、美观、坚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受光面(屋面及墙面等)一次性建设,实现绿色建筑与绿色能源完美结合。”钟宝申说道。
在市场监督方面,钟宝申则强调,为有效遏制农村光伏乱象,促进农村光伏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 唐俊杰:推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让人民群众住上高品质的好房子
“推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让人民群众住上高品质的好房子,迫切需要规模化推广低碳/零碳建筑的建设。”唐俊杰如是说道。为此她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完善低碳/零碳建筑建设制度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和社会对低碳/零碳建筑的科学认识,并根据项目情况合理制定目标。建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制定低碳/零碳建筑推广的制度体系,落实低碳/零碳建筑相关标准实施,倡导建筑低碳设计理念。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情况,明确低碳/零碳建筑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低碳/零碳建筑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以考核为抓手,提高各级政府对低碳/零碳建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推进策略方面,由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坚持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低碳/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是加强推广技术路径专业指导,构建零碳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在低碳/零碳建筑技术路径选择上,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力度,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低碳/零碳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零碳产业链技术质量和运行效率,降低技术成本。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在新建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强制达到低碳、零碳建筑技术要求,积极推动低碳/零碳建筑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提升建筑节能降碳的发展水平。
三是尽快出台支持低碳/零碳建筑有力有效的激励措施。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低碳/零碳建筑的发展将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争取落实财政资金、价格、税收等方面支持政策,对低碳建筑、零碳建筑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补。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主委梁伟:深化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和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建筑绿色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提升政策支撑方面持续发力,以标准为重点,推动政策优化、监管创新、金融赋能协同发力。”梁伟说。
首先,应完善建筑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梁伟建议,修订和完善《建筑法》,其目的条款应突出强调绿色低碳理念,结合建筑活动全寿命周期的分阶段特点,新增“绿色建设”专章,对绿色立法内容加以集中规定;构建绿色法律制度以增强《建筑法》绿色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如:明确工程建设绿色标准全过程执行制度、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建立绿色建设经济激励法律制度等;同时建立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和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阶段的专项制度,明确各方法律责任。
“同时,深化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和标准建设及应用。修订和完善现行建筑设计标准,将建筑绿色低碳的基本要求纳入设计标准体系,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梁伟说。
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也应创新。梁伟说,建筑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注重建筑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梁伟建议,以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为基础,建立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阶段绿色审查机制,建立各环节连贯、闭合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建筑在实际运行中符合绿色标准。“从建筑设计、建造和运维的整体性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以能耗限额、碳排放限额为基准,以市场能源价格以及碳排放交易为抓手,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运行。”
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支持。对此,梁伟建议,深入发展绿色建筑项目投融资市场,加强绿色金融赋能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李丽娟:以新材料增强海洋经济“蓝色动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和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代建筑新材料、一代建筑新技术’。”李丽娟说,“我们可以发现,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李丽娟解释道,新材料的挑战体现在核心材料、研发投入、应用研究成果落地等方面。
李丽娟表示,其中,新材料领域存在适用于涉海或远海海岛建设的核心材料资源不足、部分重点工程应用领域建筑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不足、支撑远海建造技术的先进材料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李丽娟认为,应当加强涉海或远海岛礁建造的核心材料和技术攻关,构筑更加均衡的建筑产业体系,充分关注涉海及远海工程的新材料研发,特别是能落地的经济性优异的就地取材的技术问题研发,同时优化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联动高校资源,优化海洋内部产业结构,强化海洋资源应用提质增效作用。
在研发投入方面,李丽娟建议推动蓝色金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合作和互联互通,支持优质涉海企业运用境内外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结合大数据、供应链等科技手段搭建蓝色金融科技平台,推动蓝色金融配套海洋经济建设;支持开展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稳妥推动探索开展海洋资源产业链融资;探索建立蓝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在试验区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多方金融机构加入并开展蓝色项目。
在加速涉海新材料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李丽娟表示,应当重视涉海新材料基础研究转移转化,强调研用结合,推动新材料研发与关键工艺技术体系同步发展;鼓励并支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试点示范,推进传统建筑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技术定期向企业推广为抓手,帮助研究人员和单位突破科研转量产的难关。
研究生名下蹊跷出现4家公司,怀疑有人拿其视频做人脸识别认证,市监局回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不需外国军队 欢迎北约相关人员 波兰外长称北约国家士兵已经在乌克兰 俄方警告波方言论或产生危险后果
哈马斯已接受美国“修改版”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土耳其总统发声!美国称不再预测......